文学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刺明(校对版) > 第0378章 再遇史可法

第0378章 再遇史可法(第2 / 4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张慎言有点焦急的说道:“都督大人,贼兵还在城内作恶,还请贵军尽快平定城内逆贼,保境安民。”

张准这个藐山公的称呼,似乎对自己还是很尊重的,可是,他明明是反贼啊!炮轰南京城,还不是反贼是什么?但是,南京又给了他一个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的头衔,要是北京方面不反对,似乎张准又不能称之为反贼……唉,这都什么事嘛!连他自己都糊涂了,张准到底是不是反贼?自己要不要接受他这一声藐山公的称呼?

张慎言本身乃是学问大家,除了仕途上颇有功绩之外,在学问上也是很有成就的。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诗人,门下弟子也比较多。他最大的功绩,就是旗帜鲜明的反对道学家们历来标榜和鼓吹的“存天理,去人欲”,他认为人之所欲即天理。用封建礼教规定人们的行为是扼杀人欲人情,大胆对传统道德提出批评。因为这个原因,张慎言被门下弟子尊称为藐山公。

只是,张慎言的弟子,都是文人。从来没有军户称呼自己为藐山公的。偏偏张准却是出身军户,还一本正经的称呼自己为藐山公。周张慎言不免觉得有些怪怪的。平时,张慎言的确不怎么看得起军户。甚至是所有的卫所都看不起。究其原因,实在是卫所不争气,根本不能当军队使用,还白白的耗费大量的钱粮。要不是担心卫所兵起来造反闹事,张慎言是要建言,干脆取消卫所制的。

然而,张准一出手,就收拾了这些凶悍的贼兵,似乎又颠覆了张慎言的印象。卫所兵似乎也不是一无是处。这个张准,既然是鳌山卫的指挥使,带来的当然是鳌山卫的卫所兵。真是想不到,鳌山卫的卫所兵,居然有如此的战斗力。要是天下卫所兵都如此,早就天下太平,四海宁静了。由于这个原因,张慎言对张准,倒也有了几分亲切感,暂时忘却了张准的“反贼”身份。

张准自然不知道张慎言心中所想,自言自语的说道:“原来藐山公被贬为了海州知州。”

他基本上可以断定,屠戮海州城的贼兵,肯定不是张准的部下。否则,张准也不会在这里大开杀戒了。从港口周围的情况来看,那些屠戮海州城的贼兵,没有一个幸存的,全部都被张准的部下打死了。从战斗现场的情况来看,张准不可能是在演苦肉计。

作为一个文官,史可法对于张准的部队的战斗力,是相当欣赏的。昨天贼兵杀来的时候,海州城就没有丝毫的抵抗能力,城门一下子就被攻破了。他们这些文官,更是连自杀的机会都没有,就被贼兵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抓起来了。他们当时就觉得,这些贼兵的战斗力很强,就算淮安府的明军增援过来,也未必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战斗。没想到,张准一来,三下五除二,就将这些贼兵给收拾了。

尽管张准的确是炮轰了南京城,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,造成史可法对张准有极深的成见。不过,在史可法的内心里,还没有将张准当做是高迎祥、张献忠、李自成一类。张准闹事的动静就算再大,都是在卫所的范围内闹事,和文官系统一直没有正面的冲突。卫所系统里面造反闹事,文官们都司空见惯了,自然是不以为怪。要是哪个卫所安安稳稳的,从不闹事,那才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。

因此,史可法也下意识的觉得,都是卫所系统内部搞得不好,才会有张准这样的人冒出来。从刚才打仗的情况来看,要是张准利用得好,未必不是一员良将。现在天下大乱,内忧外患,大厦将倾,捉襟见肘,前方更是屡屡传来战败的消息,实在是非常需要能打仗的武官。只是要如何才能用好张准,却轮不到他来主导。

张准朗声说道:“哪位是海州的知州?”

他始终称呼张慎言为藐山公,是有原因的。却和张慎言的猜测有所不同。张慎言自以为是自己学问上的成就,让张准尊重自己,其实,张准尊重他,纯粹是因为他的铮铮铁骨,刚正不阿。

这位张慎言,和杨一鹏一样,都是很有骨头的官员。他甚至比杨一鹏还更有骨头。用三起三落来形容他也不为过。他是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,算是老资格的官员了。要是他是溜须拍马一类的官员,早就成为大学士,进入内阁了。可惜,由于铁骨铮铮,看到不顺眼的事情就要上书,就要弹劾,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,结果,他多次被提升,又被贬斥,官路一直是浮浮沉沉,起起落落的。

在号称明末三大案的移宫案、红丸案中,张慎言坚持自己的主张,态度坚决,惹得天启皇帝非常的不痛快,最终将他撵出了京城,还扣除了他两年的工资。天启五年,他又得罪大学士冯铨,魏忠贤乘机落井下石,直接将他一撸到底,充军到甘肃酒泉。要不是他命硬,早就被整死在嘉峪关的城墙下了。

崇祯皇帝即位后,张慎言被提拔为刑部侍郎。崇祯二年,鞑子入寇,山西巡抚耿如杞和总兵官张鸿功带兵前往京师,却因为兵部的胡乱安排,致使士兵没有饭吃。无奈之下,士兵们只好四处抢掠,填饱自己的肚子再说。崇祯不问兵部的原因,却下令逮捕两人,要刑部论罪。张慎言认为是兵部有错在先,两人罪不至死,直接上书弹劾兵部尚书王洽。结果,崇祯皇帝很不高兴,就将他贬职,再次撵出了京城。最终,耿如杞和张鸿功还是被杀了。当然,后来王洽也被杀了。

张准来到这个世界以后,对于明朝的官员,基本上都没有好感。只有极少数人例外。比如说,这个张慎言,就是其中的一个。无论在哪个朝代,这样正直的有铁骨的又有办事能力的官员,总是令人敬佩的。要是他们能够执掌权力,乃是国之幸,民之幸。明末的士大夫风气,已经普遍的糜烂了,好像张慎言、杨一鹏这样的官员,简直是凤毛麟角。只可惜,崇祯皇帝并不喜欢这样的官员。

(作者注:明朝县一级,有县和州的说法。如果是县,就叫做县令或知县。如果是州,就叫做知州。明朝的州,只相当于县,和唐、宋的州是不同的。)

那个年纪极大的官员弯腰行礼,缓缓的回答说道:“下官张慎言,海州知州,见过都督佥事大人。”

张准有些诧异的说道:“你就是藐山公?”

张慎言肃然说道:“下官号藐山。”

同时脸色有些奇怪,张准为什么要如此称呼自己?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