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都市言情 >靖难攻略 > 第379章 家国难掌

第379章 家国难掌(第4 / 7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“说吧。”朱高煦好奇夏原吉会说什么,却不曾想夏原吉开口道:“如今新政地区的教习、胥吏、官员、里长、粮长等数量已经多达三十七万六千余人,每年支出俸禄折色为八百七十余万贯,而朝廷全年折色不过二千九百余万贯。”

“今年新政一口气推行三省,臣与户部官员们算过,俸禄支出会进一步达到一千二百八十余万贯,占据朝廷赋税折色的四成。”

毕竟制一引盐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炭、柴火,而这些东西在江南价格不菲,一石米的价格根本不足以支撑制作一引盐。

在朱高煦看来,老朱的盐课、盐运制度十分不错,只需要稍加改动并继续保留开中法就足够。

“我想先接手盐课司和盐运司,然后改灶户为民户,专门招募制盐工人来生产食盐。”

朱高煦想要将生产源头把握住,只要他掌握了制盐场,知道每年生产出多少盐,然后再加大打击私盐力度,那盐税收入也将继续提高。

“盐引的制度不错,但数量得改改了,按照当今天下人数酌情增加。”

朱高煦开门见山,而夏原吉听后也皱眉点了点头,似乎觉得这事情有些棘手。

在洪武年间,大明的财政收入之中,盐税收入至少占据货币税收系统的一半。

由于百姓都要用盐,这种货物从来不用担心销量,因此在历朝历代都对食盐这种商品实行强力管控,而且对从生产食盐到最后的销售都有明确规定,大明也不例外。

早在至正年间,朱元璋就设立了盐法用以增加税收,以便获得充足的军饷,支撑自己争夺天下。

朱元璋设有专门生产食盐的灶户,为了保证食盐的产量,大明对于这些灶户的管理十分严格,一旦入籍,子孙后代不允许脱离户籍,每代人必须出一户来专门生产食盐。

朱高煦说着自己的看法,夏原吉听后则是作揖道:“若是如此,那需要雇佣的工人恐怕不小于五万人。”

“五万人分散在地上上,倒也不算多,不过生产盐的地方得仔细挑选。”朱高煦说道:

“制盐以晒盐为主,沿海都可以,若是以熬煮,那北方必须要用煤炭,南方则是可以用柴火制盐。”

“这件事情,你和孙铖交接一下,现在新政各省率先施行。”

他话音落下便准备摆手,可夏原吉却道:“殿下,臣有一事要与您说。”

他们生产的食盐只能卖给官府,并且严禁私自买卖,至于待遇的话,则是根据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。

洪武初期灶户的待遇是比较好的,刚开始产盐一引(四百斤)给米一石。

到了洪武十七年,将工本米折钞二贯,而钞价又大幅度下降,灶户生活入不敷出。

到了洪武二十七年,由于朱高煦建议暂缓发行宝钞并开始回收,因此灶户门的待遇改回发米一石,并优免杂役。

这种另类的管理制度,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食盐的产量,但是却给灶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,而且也严重打击了这些灶户的生产积极性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