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都市言情 >重回1980年去享福 > 第124章 欢欢喜喜过大年

第124章 欢欢喜喜过大年(第2 / 3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上锅蒸约一个小时左右,就可以将蒸好的糯米倒入用木头做成的器皿中,然后拿起木捶不停地捶打,直至糯米均匀地黏合在一起,便算是制作完成了。

这个说起来简单,但真正制作起来同样不容易,主要是灰的用量以及灰水的浸泡时间比较难把握,灰水过量了就会有一股苦涩的味道,灰水没浸泡到位又没有那股清香。

只有把握好这个度,才能做出清香扑鼻的灰水籺。

灰水籺,邓世荣每年都在做,前世哪怕已经到了晚年,用灰水浸泡糯米这一步,基本都是由他来把控,所以他的经验真的没几人能够比得上,自然不用担心弄不好。

味道,跟记忆中一模一样,确实是又香又甜,只要一下子不要吃太多,那它的嚼劲还是挺让人喜欢的。

在后世,尽管大籺同样是博白县客家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东西,但都是用机器来代替人工了,把籺粉直接往机器上面倒,出来的就是可以吃的大籺了,非常的简单方便,而且口感也比手工制作的强。

唯一遗憾的,就是机器制作的大籺,是没有锅巴的。

因此,后世的孩子,根本就不知道大籺锅巴究竟是什么味道。

晚上,邓世荣又蒸了不少发籺,这是蒸来给大儿子和大儿媳年初二回门的。

现在这个年代,没有适合的器皿,那耶村这边都是用竹壳来装大籺的。

这竹壳选的是本地的牛鼓勒竹(客家话),这是本地长得最大的那种竹子,竹排以及用来量米的米升筒都是用它来做的。

一般来说,很多竹壳都会有一些细小的毛刺,但这种竹子的竹壳不仅长得大,还一点细刺都没有,所以每年到了竹壳掉下来的季节,村民们就会提前去把竹壳捡回来洗干净,然后用东西把它压平,再晾干,就可以用来装籺了。

竹壳拿来了,邓世荣便开始装籺。

一直装满了七八个竹壳,才把这一锅大籺给全部装完。

新姑爷第一次去岳父岳母家,有多隆重自然不用多说,邓世荣做父亲的,自然要给自己的儿子挣足面子。

……

次日,邓世荣开始制作灰水籺。

灰水籺的制作方法,是用松木、芝麻杆或者黄豆萁等东西烧成灰烬(选其中一种灰即可),然后将灰烬用水过滤获得的碱水,就是灰水。

将灰水与提前洗干净的糯米泡在一起,让糯米吸水胀大,经过五个小时的浸泡,将糯米捞出倒入木桶,盛满后在其上方扎几个孔洞,便于受热透气。

下图是冷却后切开的大籺:

而接下来铲锅底的锅巴,就是几个儿女最期待的事情了。

这大籺做好后留下的锅巴,真的是又香又甜又有嚼劲,是非常难得的美味。

唯一的缺点,就是吃起来有点费牙,小孩手掌大的一块就能让人啃上老半天。

锅巴有不少,人人都有份,邓世荣也难得的拿了一小块啃了起来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