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玄幻奇幻 >五代十国往事 > 五代十国往事 第889章 亡国之兆

五代十国往事 第889章 亡国之兆(第2 / 3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后蜀孟昶在“鸽派”宰相李昊与“鹰派”枢密使王昭远之间,选择了王昭远,毕竟只要有机会,谁都想站着把钱挣了。孟昶派孙遇、赵彦韬、杨蠲(音同“绢”)等人携带蜡丸帛书,抄小路去北汉联络刘承钧。

为了保证游说成功,或者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的主动,间谍团又派赵彦韬先潜入汴州,刺探中原虚实,例如最近几次大宋与北汉、辽的边境冲突等情报。

然而……我们中出了一个叛徒。

然而就在最近,大宋与契丹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:

963年8月,驻守大宋北大门的王全斌、郭进、曹彬等进攻北汉的乐平县,三战三胜,攻占乐平,并设置为“平晋军”。北汉搬请辽国救兵,展开反扑,宋军亦增兵备战,结果契丹人发扬了帝国主义的优良传统,在距离平晋军三十里的地方撤退,北汉自知不敌,也引军退去。

退?来而不往非礼也。赵匡胤派曹彬等人联合晋州、潞州驻军,进入北汉境内作战,占领了辽州、石州和一些边境县城。

西北孤狼——府州节度使折德扆,击退了侵犯府州的数千北汉兵,生擒其卫州刺史杨璘。

北汉接连遭受失败,损兵折将、丢城失地,而他的契丹爸爸又给了来了一个暴击伤害,责之以“三大罪”,咋看都像当初灭晋的套路。北汉被吓坏了,连忙派侄子刘继文出使辽国,赔礼道歉,认怂装孙子。

王昭远是孟昶的嫡系心腹,后文还会详述,正因他是孟昶的心腹爪牙,所以官运亨通、火箭上升,无尺寸之功而骤升枢密使高位。于是,他的幕僚张廷伟劝他,说你素无勋业,而骤然升为枢密使,文武百官对此说三道四,若不在此时建功立业,那该如何扭转舆论?

王昭远叹口气,说我也明白这个道理,我不是不想出风头,可我该如何建功立业呢?

张廷伟给出的建议就是勾结北汉,相约南北夹攻,使中原背腹受敌,然后趁机侵占关西、关中、甚至关东地区,问鼎中原。

王昭远深以为然,为了“建功立业”,他义无反顾地将后蜀拖入火坑,将全国人民作为他升官发财的赌资。他极力建议孟昶向长江上游增派兵力,扼守峡路,分守险要,然后联合北汉,如此,进可收关西、争关东,退可保川蜀,万全之策也。

孟昶听从了王昭远的建议,在长江上游增设水师,同时派人秘密联络北汉。

辽国将刘继文扣押,没有对北汉的道歉行为做出任何回应(辽执其使而不报)。辽国的态度让北汉如坐针毡,哪里还有心思跟大宋拉锯?

964年正月,宋将李继勋又一次深入北汉境内,围攻辽州。2月1日,辽州守将举城投降。北汉被迫再次呼叫契丹爸爸,契丹派南院大王耶律挞烈(又作“耶律达里”)率军支援。

耶律挞烈是大辽名将,他的事迹将在后文契丹专题详述。耶律挞烈率六万契丹铁骑赴援,在石州将李继勋击退。然而耶律挞烈的任务只是保证宋军不再深入,保留北汉政权苟延残喘而已,没有为北汉开疆拓土的义务。

于是,大宋与辽国达成了一种默契:只要大宋不推翻北汉,那么辽国也无意将“大契丹共荣圈”势力范围南扩。

换句话说,孟昶幻想中的“南北夹攻”也只能停留在幻想阶段。

勾结北汉、南唐对抗中原,是蜀地的常规操作,为什么孟昶还会认为王昭远的提议是一条可行的妙计呢?

主要原因有两个,一是孟昶对王昭远的绝对信任,这将在后文详述;二是北汉和他背后的契丹已经在与大宋拉锯扯皮。

近几年,北汉屡屡在骚扰北宋边境,在潞州、晋州等地区均有小动作,就在收复两湖之前,大宋打算在扩建益津关的军事据点,还遭遇到契丹名将高勋的骚扰阻挠,最终也没能建成。

北汉、辽与大宋之间断断续续的军事冲突,随时可能升级成大战,此时后蜀的加入很符合北汉、辽的诉求,因此夹攻中原的号召必然会得到响应。

这就是孟昶的底气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