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女生耽美 >大明元辅 > 第220章 北洋远征(十三)

第220章 北洋远征(十三)(第3 / 3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推荐小说:

然而,即便是以这样的实力,荷兰东印度公司[荷兰两大垄断殖民公司之一]在和郑芝龙打了一场料罗湾海战之后也只能认怂。东印度公司甚至在公司记录中哀叹:“公司在远东的力量被横扫一空”。

为什么打得这么惨了还不敢报复?当然是有力使不出,当时的荷兰是个商业氛围很浓的殖民帝国(当然当时的政体不算帝国,甚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君主国),它必须考虑远征远东是否划算、

显然这是一笔绝不可能划算的买卖,因此对于荷兰人来说,既然战败,缴纳“过路费”也比劳师远征靠谱。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,距离严重限制了力量的发挥。

西班牙此刻的海上实力虽然也强,甚至它现在还拥有葡萄牙这个强力的海上盟友,但也绝不可能有足够的财力支撑起一个用于远东的无敌舰队。

高务实一直以来都不担心“两牙”的军事报复,而至担心影响了贸易和白银流入,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。

哪怕动不动就来个破产,也只是把当场暴毙变成久病缠绵,越是拖得久,就越是只有死路一条。

在这样的财政压力之下,西班牙人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远东来,而且还和如此庞大的一股海上力量交战。

原历史上荷兰处于“海上马车夫”的高光时刻时,在南洋也只能乖乖给郑芝龙上贡,买郑芝龙的旗帜才能顺利在南洋地区活动。难道是那个时候的荷兰海上力量还不够强吗?

显然不是。郑芝龙当时虽然号称拥有二十万带甲、3000艘海船,但这二十万里的水分根本不必说,看他们面对鞑清时的表现就知道。

而那3000艘海船也不是现在京华这种制式武装运输舰,大多以吨位较小的船只为主,面对荷兰的大帆船根本没得比。之所以料罗湾海战能打赢,一来是真正的蚁多咬死象,二来荷兰人对于东方水战常用的大规模火船战术的确不习惯,也不太会防备。

别说万里迢迢跑来南海了,光是看看英西战争就能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:西班牙远征英国,则西班牙必败;英国远征西班牙,则英国必败。

距离,在这个时代就是这么牛。除非进攻一方在科技文明上实现了碾压,否则必败无疑。

因此高逸民坚持认为,陆师应该更早的登陆上岸,与舰队呈陆海两路威逼马尼拉之势。只要造成了这样的战略态势,马尼拉方面再得知远征军还有2000西班牙俘虏在手时,才会认真考虑要不要和远征军谈谈和平献城。

而事实上,当时的荷兰虽然本土陆地疆域小,但实力却足称强大。在其高光时刻,荷兰赞河两岸集中着约60家造船厂。这些造船厂普遍采用风力锯木机、动力运料器、滑车、绞轳、重型起重机等机械化装备,提高了工厂的劳动生产率,几乎一天就能生产一条船。

其在造船设计、船体部体等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,荷兰政府在阿姆斯特丹专门成立了研发航海装备、制造航海仪器和绘制航海地图的部门。社会化的造船模式,减少了生产和使用成本。

这一模式包括三个方面:一是销售策略,造船厂既接受消费者定制,又对外销售,盘活了整个造船市场的资金;二是降低成本,在那一时期,荷兰产的船只比英国产的船只价格便宜40%-50%,竞争力之强不言而喻;三是种类多样,比如运输用的“大肚船”、速度较快的“飞船”以及捕鱼用的“大帆船”等船型都风靡欧洲。

当时荷兰造的船只设计合理、结构坚固、工艺先进,而且船只操作人员要比其他国家的船只少20%,这对于当时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来说至关重要。

结果是什么?结果就是在荷兰发展的黄金时期,全世界有2万艘船只,其中3/4是属于荷兰的,比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。那个局面就好像海湾战争之后、红朝海军发力之前的美帝海军,称得上是一家吊打全球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