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大明文魁 > 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

九百九十九章 思辨(第3 / 5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这话说的对啊,四书合在一起只有四五万字。

林延潮则回答,一,殿试策问是必考的,这是众所周知的,考生不可能不练习策问。

二,会试一直也有考策问,放在第三场,但以往都是走个过场,但现在我们要重视起来。

三,策问是偏重史料,时务结合经义,强调读书人要经史并重,要经世致用。这对于只读经义,不钻研史籍的读书人是有难度。

没错,这个时代大部分读书人,有条件读通经义已经不容易了,再读史籍很难。但在会试考试的是三千举人,这些举人本来就对经义极有功底,中举后再读史籍,熟悉时务这是本分,国家取士三年才取三百人,堂堂朝廷找不到三百个经史贯通的读书人吗?

此言一出,一片哗然。

但是如果可以,朝廷更需用哪一等人才呢?

从诗赋取士,到八股文取士,再到策问取士,科举考试怎么考都有弊病,但从后到前,应该说时代在发展,筛选的机制越来越公平,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取代前,朝廷也是很无奈啊。

而现在朝廷策问考的题目怎么样了?又回去了,譬如去年殿试策问大意是,安定四方,朝廷是用兵还是在德。

这样题目不是不好,当时朝廷在辽东云南都在用兵,也是用时务考校贡生的意思。

但如此题目很空泛,用屁股想都知道,在德是政治正确,然后以兵辅之,畏威才会怀德,破题如此简单下面再用八股套就好了。

季道统反对道:“朝廷规定四书五经取士已有两百年之久,林学士要加入史籍,这不是破坏了朝廷的规矩吗?读书人会如何想?”

没错,考试范围划大了。学生请老师考前划重点。老师答说,整本书都是重点,如此暴击怎么能承受的了?考生还不要暴动吗?

林延潮笑了笑,但是以经为纲,以史为目,这就是事功之学。

但见萧良友起身道:“正因为经义已是考了两百年,不说别的,四书五经里大题小题,哪个没有考过,有的句子甚至考了数边,甚至逼的考官不得不考截答题,竟以割裂经义为能事,国家就是如此考经义的吗?”

箫良友说完,众翰林都是陷入沉思。

这样的题目,表面是策问,实际上还是经义。

换了林延潮,让他拟殿试题目,至少也要写个'龚遂治渤海,虞诩治朝歌论'如此,才是真正的策论。

想到这里,林延潮就将心底的想法,如实道出。

众翰林见林延潮这么说,也有些被说服了。

面对赵用贤所言,如果朝廷取士经义策问并重,那么对于策问偏弱的考生怎么办?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